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企业 >

两核重组,催生“聚变”发展加速度

2023-08-31 05:12:52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核电领域,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逐步转向领跑。核电研发设计、建造能力、装机规模、运营业绩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在8月22日举行的两核重组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介绍,2022年,中核集团营业收入突破2627亿元,是重组前两个集团总和的1.7倍,年均增长14.6%。重组“聚变”催生了中核加速度,实现了“1+1远大于2”的目标。

?

福建福清核电站 中核集团供图

“1+1远大于2”

目前,中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25台,装机2375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15台,装机1625万千瓦。

余剑锋表示,两核重组形成了从油矿勘探开采到核电研发、设计、建造、运行乃至国际合作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支撑了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被摆在该集团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2022年中核集团研发投入246.4亿元,为重组前的4.3倍,年均增速为44.4%,是同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的 3.7 倍。这有力支撑了核能“热堆-快堆-聚变堆”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了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以及快堆、多用途模块式小堆、新一代“人造太阳”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

通过国际合作,该集团目前已建立多个海外自主创新的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正带动全产业链加快“走出去”。如中国在巴基斯坦已建与在建的核电站已有七座。

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表示,目前我国核电工程建造能力已处于世界第一位。除了自主设计建造的“华龙一号”,在全球三代核电堆型中,美国设计的AP1000机组、法国设计的EPR机组都是在中国人手中实现了发展。

此外,我国还牵头完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核心安装工程,为最大国际大科学工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中核集团

走好综合利用“这盘棋”

发电是当前核能利用的主要功能,对核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拉动作用。目前,我国核能发电量在5%左右,发达国家在20%左右。“作为稳定的新能源系统,科学安全有序地推动能源转型离不开核能。”顾军说。

为更好地让核能服务于双碳目标、能源安全,中核集团正在拓展核电相关产业。从居民供暖到工业供汽,核能正从单一的发电向综合利用有序转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例如,秦山核电站与浙江海盐县合作开创了我国南方核能供热的先河,汇集近4000户居民。江苏田湾核电基地是国内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出新示范。

在医疗、工业、农业、海水淡化、深海矿产开发以及深空探测、太空旅行等方面,核能综合利用也有着非常广泛的潜力。中核集团在这些方面正在“一盘棋”布局推进。

“当前,核技术应用产业具有市场化程度高、专业融合度大、技术突破难等特点,必须靠多专业多领域的高效协同和产品快速迭代赢得市场机遇和市场占有率。”顾军说。

推动“无人区”协同创新

“下一步,仍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加强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余剑锋说。

实现这一目标,顾军表示,无论在核电可供应产业链还是综合利用方面,必须在现有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创新协同能力。

一方面,从燃料勘探、电站设计、建设以及后续运用和核乏料处理方面,建设先进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体系,需要解决关键节点上的挑战,实现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在不同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引领行业水平,也是如此。

“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是中国核工业的灵魂。下一步,越向前走越接近无人区,越要在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下坚持这个信念。”顾军说。

关键词:

相关阅读